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青梅煮酒的故事,两个主角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聊人生,但三国君主中最能喝酒,最喜欢喝酒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另外一个相对默默无闻孙权。
曹操去世之时,虚岁六十六,死于头风;刘备去世之时,虚岁六十三,死于痢疾与并发症;孙权去世之时,虚岁七十一,也是死于“风疾”。所谓风疾,是血压过高所引起的各种毛病(头风是其中的一种)。
责任大、事情多,而性情又急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血压弄得过高,倘若又有不良习惯,例如喝酒,那就更麻烦了。
孙权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好酒之人,而且喜欢“闹酒”。他生平好客,常常举行宴会,总想叫所有的参加宴会之人都喝得七歪八倒,甚至烂醉如泥。
不过好在孙权虽好酒,但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劝说。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得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可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孙权的“夫人”很多,甚至到现在都数不清楚,而王后与皇后的名义,他一直拖延着不肯颁赐给其中的一人,直至自己快死之时,在死前的一年,太元元年(公元251年)才立了潘氏夫人为皇后。连带地,太子孙和不曾犯罪也竟然被他废了,改立了乳臭未干的孙亮。
君主时代的太子,号称“国本”。有了好的太子,国家便有了好的前途。孙权不曾懂得这个道理。
孙权的“糟糠之妻”,是历史家谢承的姐姐、徐县县令谢褒的女儿,谢夫人。谢家是会稽郡山阴县世家,和孙家门当户对,谢承写过一部《后汉书》,也做过武陵郡太守。主持这婚事的,是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吴国太)。
谢夫人死得早,不曾留下儿女。
第二位夫人,是吴郡富春县的徐夫人,和孙权是小同乡,而且是极近的血亲,徐夫人的祖母,是孙权的姑母,孙坚的妹妹(徐夫人的祖父,是徐真,孙坚的好朋友;徐夫人的父亲,单名一个琨字,官居偏将军,跟随孙坚、孙策打过很多次仗,于讨伐黄祖之时阵亡)。
徐夫人原为吴郡的一位陆尚之妻;陆尚死后,被孙权聘来为妃(辈分很不合适)。过了不久,孙权嫌她太喜欢吃醋,便把她搁置在吴郡郡治(苏州),一搁就搁了十几年。
孙权做了“吴王”之时,理应立一位夫人做“王后”。徐夫人在现有的夫人之中进宮最早,而且一直抚养了被立为王太子的孙登,群臣很主张立她为王后。
当时,孙权心中所想立的,却是原籍临淮郡、寄居在庐江郡的步夫人,步夫人有很多优点:她极美,又极不喜欢吃醋,常常推荐别的女人给孙权。她又是丞相步骘的同族;并且也是孙权的两个女儿的母亲。
孙权倘若有决断,索性立了步夫人为王后,以后于称帝之时再升她为皇后,则宫廷之内倒也简单化了。然而孙权一拖再拖,拖了十几年,拖到步夫人去世以后,才在赤乌元年(公元238年)追赠步夫人以皇后之号。
孙权的真正皇后,是会稽郡句章县的女子潘氏。潘氏得宠,似乎是在步夫人死了以后。她的父亲犯了罪,被杀。她和一个姐姐,都被罚为女奴。押进宫里的“织室”,织布制衣。孙权不知怎地,兴致高,到织室来巡视,便看中了这位潘氏,和她生了儿子孙亮。不仅立她为夫人,又终于在立了孙亮为太子以后,立她为皇后。
潘夫人性情很“妒”。妒本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一种权利。然而在清朝及其以前的中国,由于一夫多妻是合法的,女人便丧失了妒的权利。善妒,成为一种罪名。
当年,徐夫人善妒,孙权把她打入冷宮。现在潘皇后善妒,孙权一切依她的意思办理;把她的姐姐嫁走,也把来自琅邪郡的王夫人冷落了,忧闷而死。
这位来自琅邪郡的王夫人,生过一个儿子,名叫孙和,一度做了太子,被废。另有一位王夫人,是南阳郡人,也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孙休,其后于孙亮被废之时,继孙亮做了皇帝。
博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