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战斗英雄、济南军区原步兵203师副师长、京剧《奇袭白虎团》主人公的原型杨育才在济南与世长辞,享年74岁。
杨育才是陕西省勉县人,1949年4月入伍,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侦察兵、班长、副排长、副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等职。1981年光荣离休,在济南安度晚年。
1951年6月,杨育才所在的第68军203师入朝作战,在阵地防御作战、巩固阵地作战、战术反击战中打了不少漂亮仗。而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这支部队打出了奇迹和威风。当时,任侦察排副排长的杨育才奉命率侦察班12名战士,以化装奇袭手段,直捣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仅用13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圆满完成突袭任务,为金城反击战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7月13日晚,杨育才化装成美军顾问,带着12名战士,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沿着侦察路线,直插敌军308高地,进入“虎口”415高地。行进中,细心的杨育才发现13人的队伍成为14人,队伍尾部多了一个人。杨育才果断地将其抓住,经审讯确认是误入的南韩军士兵,从他嘴里意外地得知敌军的口令。杨育才让战士把俘虏捆起来,嘴里塞上毛巾,放在草丛中隐蔽起来。刚处理完俘虏,杨育才听到草丛中传来沙沙的响声,他断定有敌军走来,遂命侦察员抓住机会对口令。侦察员高喊一声:“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敌军怯生生地回答:“我们是游动哨。”“口令”敌军马上回答:“古伦姆”,侦察员接着补上“欧巴”。这样在口令的掩护下,与敌军擦肩而过。之后,杨育才的侦察小分队如13支利箭,飞快地向二清洞南朝鲜军“白虎团”团部射去。
杨育才率侦察小分队一路冒雨涉险,巧妙地通过敌军几道岗卡,十分机智地进到“白虎团”团部驻地,发现该团部是由铁丝网围起来的,里面有两排整齐而讲究的木板房,院外的小山沟里,停放着大卡车和吉普车,敌军正慌忙地往车上搬东西,企图逃跑。借着灯光,杨育才发现敌军首都师副师长、机甲团团长等正在开会。杨育才率侦察班突然勇猛地闯进会议室、警卫室,立即开枪射击,打得敌军措手不及,当场击毙敌机甲团团长,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此时,乱作一团的敌军,四处逃窜,拼命挣扎,在前有枪口,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只好纷纷举手投降,只有副师长、“白虎团”团长等几个人落荒而逃,缴获了李承晚亲自送给“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一面,打乱了该团的指挥体系。侦察班仅轻伤一人。战斗结束,他们押着俘虏,登上凯旋的征程。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杨育才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星奖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一级国旗勋章”。从朝鲜凯旋归来后,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军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杨育才还是中共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解放胜利勋章”获得者。杨育才的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作为一级文物珍品收藏在博物馆里。侦察班缴获的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也收藏在博物馆里,成了白虎团惨败的历史见证。
杨育才成为战斗英雄后,在多次英模报告中,他深情地讲述了朝鲜阿玛妮救护他的故事。1953年3月12日的清晨,漫山遍野又增添了一层厚厚的新雪,杨育才踏着齐腰深的积雪执行任务,他的手脚被冻僵,由于一天没吃东西,浑身无劲,当他步履蹒跚地走到一个叫泉瑞里的村庄时,又累又饿晕倒在雪地里。一位朝鲜阿妈妮发现后,把他背回家,用嘴含着一个个钮扣,帮他解开了冰冻的棉衣;又用嘴里的热气哈开了鞋带,帮他脱下棉鞋;杨育才的双脚被冻得僵硬,不能用火烤,也不能用热水烫。阿妈妮毅然解开外衣,毫不犹豫地把杨育才的双脚抱入怀里,用自己的体温让杨育才的双脚慢慢暖化。杨育才一觉醒来,只见阿妈妮红着熬夜的眼睛、还在为他烘烤衣服,杨育才望着她慈母般的面容,热泪夺眶而出。是阿妈妮救了他,是朝鲜人民用真诚的心救了他,杨育才牢牢地记着朝鲜人民给他的这份恩情与战斗友谊,他英勇作战、拼命杀敌,以实际行动报答了阿妈妮的恩情。
1955年4月,68军撤军回国,杨育才这位全国闻名的英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64年6月,京剧《奇袭白虎团》赴京正式演出,轰动京城。首场演出时,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并与全体演员合影。8月,毛泽东也在北戴河观看了《奇袭白虎团》,还亲切接见了剧组人员,并以“声情并茂”评价这台戏。总政治部肖华主任陪同毛主席观看《奇袭白虎团》时,毛主席突然问肖华主任:“这人还在不在,任什么职务?”肖回答说:“不大清楚。”演出之后,肖华即责成济南军区了解杨育才的情况。当时68军203师驻军徐州,杨育才任师侦察连副连长,正带领战士们在沛县微山湖畔生产基地边生产边训练。师政治部派干事刘瑞年、吕连澄等去调查了解。时值深秋,年近40岁的杨育才正带领比他小20来岁的战士,还在刺骨的湖水中苦练武装泅渡。他担任了10来年的连级干部,每年过年时都到士兵食堂去帮厨,和战士们共度节日。生产基地距徐州师部55公里,每次到师部开会只要时间许可,他总是徒步往返,借此锻炼保持行军能力。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此后,杨育才得到重用提拔,最高军职为203师副师长。当年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就这样留着清清亮亮的脚印一路走了过来。
杨育才离休后,先后担任过30多所学校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和德育顾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下一代爱党、爱国、爱军。他作传统报告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直接听众达28万余人。1998年,杨育才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军先进离休干部”称号。
1991年10月11日,杨育才带着老伴李天姿和他的小儿杨辉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汉中探亲。他婉言谢绝当地党政领导为他安排的小车接送,全家三人坐一辆小面的回杨家山乡,路过千户崖时,车上不去,65岁的杨育才下车同大家一起用手把车推上去。在家乡逗留的十多天里,他走访了亲友乡邻们,询问生活、生产情况,鼓励乡亲们勤劳致富。并一再告诫侄儿们不要浪费粮食,剩下的饭菜不倒掉,要第二天热着吃。他的这种勤俭精神,使侄儿全家和乡邻们深受感动。
1999年5月26日,杨育才患癌症医治无效谢世,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参加了告别仪式,并题挽联:“奇袭白虎团威震敌胆,战功垂青史名扬华夏。”概括了英雄的丰功伟绩。福宁客网络版权作品,作者:秦晋
博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