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邓小平有个继母,名叫夏伯根。从年龄上讲,夏伯根仅长小平三四岁,她嫁给了小平的父亲,便成为小平的继母。小平自1950年第一次见到继母夏伯根,便决定把她留在身边,从此,邓家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的不了情。
不是生母如同生母的夏伯根
在邓小平家里,有一位受邓家儿女们尊敬的奶奶名叫夏伯根。套用《红灯记》中的一句台词:奶奶也不是亲奶奶。
邓小平和刘伯承率大军进川时,四川人民欢欣鼓舞,其中也包括邓小平老家的亲人。听说邓小平入川,广安一位中年妇女兴奋不已。她把大门一锁,拿起一个小小的包裹,坐着嘉陵江上的小船,便来到重庆的邓家。这位农妇不是别人,正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
此时,邓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卓琳任重庆人民小学校长。而邓小平的儿女还小,尤其是毛毛刚10个月,最小的儿子也将出生,全部孩子便由这位农村来的妇女照看。
夏氏是邓老爷的最后一位妻子,也是继张氏、淡氏去世后,娶的另两位妻子中最后的一位。淡氏去世后,留下一堆儿女,邓老爷又娶了一位萧氏,为邓小平生了个弟弟邓先清,可惜不久萧氏也病逝了。邓老爷无力照料这些孩子,就娶了第四位妻子夏氏。
夏氏是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生活的漂泊,使船工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分,加上妻子早逝,船工就与女儿相依为命。夏氏十几岁时曾嫁给一位类似今天公证人的“中人”,不料就在她生了一个女儿之后,丈夫却病死。她就带着女儿嫁给了几度丧妻的邓老爷。
夏氏到邓家后,先后生了邓先芙、邓先群两个女儿。在邓先群不到8岁时,邓老爷去世,只留下夏氏和一群同父异母的孩子们。
邓老爷的去世,对夏氏来讲是莫大的不幸,但她以勤劳朴实渐渐获得了邓家上下的尊敬……
夏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从邓家的晚辈中知道老爷的子女中有一个少小出国、现在共产党内做大事的公子,便一直很关注。同时,她还同情共产党人。有一次,她曾将几个被敌人追捕的华蓥山游击队员带到家中藏隐许久。待重庆解放,在中共外围组织的女儿邓先芙打听到先贤大哥成为川人最大的官儿时,夏氏义无反顾地来到邓小平家,以她的勤劳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
如今的邓家儿女对夏氏已没什么亲祖母和继祖母之分,夏氏的生命也几乎献给了邓小平后半生的革命事业。在邓小平谢世后不几年,她也走了,但她留下的故事实在太多。
建国之初,邓小平日理万机,卓琳也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所有家中事务全由夏氏料理。天不亮,就要做好家人的早饭;大人上班、孩子上学的时间到了,她帮助穿衣盛饭;待大家吃穿停当之后,再把一家人送出门;接下来,又忙着做中午饭和晚饭。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邓小平夫妇看到孩子个个健壮时,无不从心里感激。
在邓小平蒙难时期,她再一次成为邓家至关重要的人物。
“文革”中邓小平第一次蒙难时,孩子们尚小,她就像一只老鹰一样,用翅膀呵护着这群受到歧视的小鸟。缝补浆洗,吃穿用学,她都得一一操心。邓楠主持家务,她当顾问,几乎用平常人家十分之一的开销,保证了日子一天天过下去。
再后来,一道遣散的命令将邓小平下放江西。行前,邓小平提出要带这位老人一同去。邓小平的要求得到批准。夏氏到江西一住下,就锄地种菜、淘米做饭。
在邓小平的饮食生活中,一是酒,二是豆瓣酱,这两样东西非常重要。在压抑的岁月里,邓小平时常喝一点酒,但当时却缺少供应。另外,邓小平口味偏重,一直做菜以豆瓣酱为作料就着下饭,但这在当时也很少。这些困难没有难倒夏氏,她同卓琳反复试验,终于酿出了邓家的酒和邓家的豆瓣酱,也为邓家在流放岁月的生活添加了一道佐香……
邓小平回京,家中又添了一代人。好在夏氏对这一套都熟悉,几乎没让邓小平夫妇操心和儿女们费神,她又帮助一个一个地带,一个一个地抱。当孩子们一个个成人时,她的白发爬上眉梢,但劳作依然不减。她身体一直很好,只要劳作,她就不会生病……
在邓家,她既是奶奶,又是母亲。她有三个亲生女儿,除了将邓先群带在身边,其他孩子她都没有顾及。她用朴素的情怀,保证了邓小平的工作和生活。
在邓家,她是邓小平尊敬的先辈,也是卓琳的朋友和助手,是孩子们的奶奶和亲人,也是晚辈的祖母和最挂念的人。
她把一生献给了邓家,把母爱献给了邓小平的事业。当邓小平晚年住院时,她因得不到病情而不断问孩子们:“宝忠回来了吗?”张宝忠是邓小平的老警卫员。她知道,只要张宝忠回来,邓小平就没什么大事。有一天,张宝忠突然回来了,带回的却是邓小平仙逝的消息。老人的头发一下白到了发根,从此,她突然感到身体再无气力……
同邓小平一样,她以102岁的高龄谢世,只留下一个名字叫夏伯根。
博主推荐: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