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山以前,是很普通的一个文士,对曹操并无恩怨,和孙权这一边也没有什么联络。虽则他的胞兄诸葛瑾已经由于孙权姐夫弘咨的介绍,在孙权身旁当了一名左参议之类的官。
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说他不是河南省人,就难免为万千的河南乡亲所不能宽恕。实际上,依照今日户籍办法的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国民。
倘若严格地按照生在什么地方,才算是什么地方的人,那末.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县附近的)琅邪郡阳都县。
更严格的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与“远代祖父”。他的近代祖先,是诸城县的葛家。这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的郡县,喜欢自称“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的葛国的国君,曾经与商朝的成汤作邻居,被成汤讨伐过。
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
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开我们的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躬耕襄阳”啊!
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么?
后人对诸葛孔明的敬仰情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所以,任何一个地方和地区都会把能和诸葛孔明联系起来引以为荣,但这种“联系”应尊重历史,不应当为了某种需要而“古为今用”。
自孔明先生去后百年直至今天的1700年间,襄阳人士把也许是孔明少时住过的地方演绎成家,进而说成“躬耕地”,甚或把1700多年前的南郡割给南阳郡一点点。
时至当代,追悔情结变成了文化劫掠,襄阳隆中有了真山假景,三国学术有了实史虚文。
诸葛孔明躬耕地的问题,不是“何必辨襄阳南阳”的问题.而是尊重这位1700多年前智者的情感归宿问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是最好的结论。诸葛孔明一生,自南阳起家,入仕后走遍千山万水,直至陨落五丈原,从起点到终点,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独享诸葛英名的专利。 本文作者:黎东方等
博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