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也就是黄初二年,刘备亲征,进攻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当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有一个人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
他就是三名臣,毛泽东非常欣赏的刘晔。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即《张鲁传》、《吕蒙传》、《郭嘉传》、《刘晔传》。毛泽东在读《刘晔传》作了如下的批语:“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谈论曹操缺点的同时,也赞扬了刘晔,为曹操不重用刘晔鸣不平。
毛泽东欣赏刘晔当然是有原因的,夷陵之战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刘晔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但曹丕不同意。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最后又吃了亏。
关于这次建议,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在孙权遣使前来称臣时,曹魏内部对于应对此次战事采取何种立场,其实有展开讨论。而刘晔,他建议趁此机会与蜀汉合力灭吴,然后再对付蜀汉,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他劝曹丕说:“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经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国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曹丕则认为不如接受东吴称臣,趁机偷袭蜀汉。而刘晔告知曹丕,诸葛亮留守成都,马超、魏延军团均留驻原地,显然已经有所防备,因此仍是伐吴较为有利。最后,曹魏决定暂时采取观望的态度,根据战事进程再决定方针。
刘晔的建议实际上是三国形成阶段最后一次统一的机会,可惜被曹丕并没有放在心上。在公元二一四年,刘晔还敏锐的发现了另一次统一的时机,就是趁刘备刚刚夺取益州,人心未附,而又东下与孙权争夺荆州的机会,乘夺取汉中之势进兵蜀中,可惜又被曹操一句“既得陇,复望蜀?”给失去了。到了此战之后,随着孙刘联盟的重建,三分天下的大势就已不可逆转了。从而使统一的时间被延迟了近六十年。
其实,夷陵之战,真是灭吴的千载良机! 蜀国(刘备)取荆州~~魏国顺长江而下,攻取江东六郡!孙权不善领兵,而吴国精锐多在荆州抵抗刘备;如果这时曹魏顺襄樊长江顺流而下~~直取江东建业!陆逊虽有才华,但纵有三头六臂, 也难两面都顾全, 若依刘晔之计,东吴定然灭国!! 退一万步说,陆逊只能放弃 ,刚刚好不容易得到手的荆州,收缩兵力,退守江东,依托长江天堑,拼死防御!那么遭魏至少也能抢到荆州。
可惜这些都被曹丕给错过了。
博主推荐:
微信号:hcwwx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