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了抢占胜利果实,蒋介石一方面电令八路军禁入关东,一方面调兵遣将,将大量精锐部队由美军飞机和军舰从海上和空中赶运东北。国共双方为争占东北以作战略基地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争夺战。
东北战场上的林彪
1948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会议。左起:林彪、高岗、陈云、张闻天、吕正操。
林彪(红圈门内)在东北的地位,照片与毛泽东、朱德照片并列
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的林彪(右三)、政委彭真(右一)等在研究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方案
林彪(中)在作战前线。
中共中央军委从8月份起,接连发布七道命令,命令晋察冀、冀热辽解放区的八路军部队向内蒙和关外进军;命令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率部迅速向辽宁进军;命令东北地区的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人各率所部进军东北城市。此外,中共中央还决定派万毅率足够组建一百个团的干部先行奔赴东北开辟地方工作。在短短的十个月内,中共中央派往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多达二十人。他们是:
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蔡畅、林枫、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陈郁、云泽(乌兰夫)、肖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
中央的所有方针策略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实现占领东北的勃勃雄心。
但是这份名单为何没有林彪呢?最初毛泽东打算让林彪前往山东解放区。1945年8月25日,林彪一行登上了美军一架飞机,直飞晋东南黎县的长凝临时机场。关于这次难忘的飞行,杨得志回忆道:
飞机是绿色的,有两个螺旋桨,舱门很矮。给我的印象很深的是飞机的大门关不严,起飞时螺旋桨还得靠人推动。机舱的小窗口底下是铁座位。机舱板是弧形的,坐下去直不起腰,头也抬不起来。
在飞机上坐定后,我才看清了全部同机人员。他们是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薄一波、陈赓、肖劲光、傅秋涛、李天佑、邓华、陈锡联、陈再道、宋时轮、邓克明、江华、聂鹤亭、张际春、黄华,还有林彪。
看到在这样一架飞机中,集结了我们党这样多的高级党政领导和军事指挥,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有些紧张。这除了说明任务的急迫,也表现了党中央非凡的胆略。
这次飞行是毛泽东下的一步大胆至极的险棋。这架飞机里,日后共和国的元帅就有三位,中将以上的将领多达十四名。只要出点意外,共和国将帅就会锐减三分之一。据说,当国民党谍报人员呈报美机运送人员名单时,蒋介石看了大叫一声:“哎呀!”,他放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途中,毛泽东考虑再三,决定改变原定部署,派林彪远赴东北去接替彭真,主持整个东北。
和往常一样,每到关键时刻,毛泽东就运用林彪这颗棋子,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毛泽东对罗瑞卿说过他的心思:“受任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林彪是我的杀手锏。”。
10月中旬,林彪从陆路风尘仆仆来到沈阳,受到彭真、陈云等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下榻在沈阳三经街博物馆内。
彭真向林彪介绍了东北的形势。东北境内,我军已集结近十三万人,分别来自山东、冀东、晋察冀、冀鲁豫、太行、晋绥、太原、华中等解放区,部队番号,武器装备,组织形式,千差万别。指挥机关对各部队的战斗力也不摸底,长途跋涉,未经整训,部队思想也乱。
更为严重的是,部队缺少武器装备,平均三个人才一支枪。驻守沈阳的苏军原先答应将缴获的日军枪支弹药移交我军,但是没有兑现。国民党方面则在东北地区集结了七万全部美式装备的精锐之师,在东北“剿总”司令杜聿明的指挥下,即将向山海关发起进攻。
黄克诚向林彪汇报了东北地区严峻的形势,他指出:“部队目前遇到‘七无’,即无地方党组织,无群众组织,无政权,无后方,无粮食,无经费,无鞋袜衣服,因而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沧海横流,狂澜既倒。”彭真用这八个字概括了当时的形势和对林彪的期待。
最后,东北联军(四野)以林彪“以乱制乱”四字诀,打得廖耀湘十二万机械化精锐兵团豕奔狼突,将五十五万人尽剿全歼。从熊式辉、杜聿明到陈诚、卫立煌,林彪逐一打败了蒋介石麾下的所有名将。白山黑水,成为国民党军事上的滑铁卢。蒋介石及其败军之将大骂“林罗刘”不懂战术。林彪付之一哂:“他卫立煌、廖耀湘既懂战役,又懂战术,怎么打败仗!”。
林彪作为东北地区我军最高指挥官和主要决策者,其胆量、魄力和见识、决心确有过人之处,功不可没。
或许毛泽东至死都没想明白或出呼预料的是:建国后,林彪“以乱制乱”四字诀及毛泽东这一生的杀手锏竟成为针对自己的杀手?当然,这已是后话。不过,值得一表的是:林彪之死,周恩来大哭,蒋介石流泪,世间少有!下属问之,蒋介石默然!周恩来说“你们不懂,你们不懂啊”!(本博客所有内容均经过博主福宁客精心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