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7日至14日,“皖南事变”爆发。一开始,中共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对国民党进行全面反攻。
毛泽东考虑推翻蒋介石
最早提出军事上对蒋采取反攻措施的,是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政治委员、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代指挥陈毅。1月12日,在皖南新四军即将被歼灭的最后时刻,刘少奇、陈毅致电延安,建议山东八路军包围沈鸿烈,苏北新四军、八路军包围韩德勤,“以与国民党交换”。1月13日,延安致电八路军、新四军各将领,同意刘少奇、陈毅2日电意见:苏北准备包围韩德勤,山东准备包围沈鸿烈。如皖南部队被蒋介石消灭,我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韩德勤、沈鸿烈,彻底解决华中问题。同一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复电刘少奇、陈毅:“我在全国政治上、军事上立即准备大举反攻。”1月14日,毛朱王再次致电八路军、新四军各将领,宣布“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
1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下令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对此,1月18日,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上说:“这表明国民党准备与共产党大破裂的决心。”23日,他致电在前线的彭德怀:“现在已经不是打退反动高潮问题,而是根本破裂问题,已不是增兵威胁问题,而是如何推翻蒋介石统治问题。”
中共中央修正军事对策
但也有人对军事上采取攻势的政策表示怀疑和忧虑,刘少奇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1月15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及党中央。在这之前,尽管也提过全面反攻的建议,但在这个电报中,刘少奇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说:就全国局势而言,“国民党未投降,仍继续抗战,对共产党仍不敢分裂,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此时,“我党亦不宜借皖南事件与国民党分裂。何应钦下令只说严防我军报复,未说即此在全国乘机进攻我军”;“目前华中我占领地区很大,兵力不够,仍不能巩固……以华中来看,能在半年、一年之内不发生大的战斗,肃清土匪,巩固现有地区,对我为有利。”刘少奇建议:我党应主要是在全国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
中共中央关于对蒋介石实行政治上军事上全面大反攻的对策,也为共产国际、苏联所反对。中共中央在坚持政治上仍取攻势的同时,对军事大反攻的提法作了修正。1月19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在致刘少奇的电报中,对军事对策,改提为“在军事上先取防御战”。当然,此时在中共中央的主导思想上,仍是政治上反攻与军事上积极准备反攻双管齐下。1月23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军事方面暂时仍取守势,目前还不能下调动大部队的决心(一下决心,就要打到四川去,打到底)。”
蒋介石积极寻求与中共妥协
就在中共斗争策略开始酝酿转变之际,由于日军的强大军事进攻,及国内对皖南事变的强烈谴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基本处于防御地位,首先表示了缓和态度,寻求与中共妥协。豫南战役开始后,蒋介石积极部署国民党军队反击,撤退了华中各“剿共”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军队也奉命撤围东移,使皖南事变前后国共间紧张的军事对峙局面结束。1月底,蒋介石抓住时机,找周恩来、叶剑英,表示希望恢复国共谈判。
中共虽然强调了政治上继续采取攻势,但实际上对国民党的缓和态度立即做出积极反应,对国民党实行了让步。双方终于度过了皖南事变后激烈对抗的危险期,维护了合作抗日的大局。(本文由快乐老人报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安徽史学》)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