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福宁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022

天安门城楼一共挂过几幅毛泽东像(组图)

$
0
0

离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越来越近了,很多人并不知道,每年国庆节之前都要更换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画像,如今主席像已成北京天安门城楼的独特标志。最初的第一张主席像不是现在的版本,而是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服的画像,到如今的已经是第六版。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国人民解放军列队走过天安门城楼前。

第一版

绘制:周令钊

悬挂时间:开国大典时悬挂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 同志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委会。大典筹委会决定悬挂毛泽东主席像。具体画毛主席画像的任务落在了由徐悲鸿任院长的国立艺专(后合并华北大学艺术系,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讲师、画家周令钊身上。接到任务的湖南平江籍画家周令钊在天安门城楼东山墙下完成了这第一幅画像,以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为摹本。这幅主席画像就是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画像。

第二版

绘制:辛莽

悬挂时间:1950年5月1日悬挂

1950年,为了建国一周年庆典需要,重新创作一幅毛主席像。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应胡乔木邀请来到中南海,接受画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任务。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的辛莽,挑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画像。

巨幅画像画完,挂出之后,一些群众提出了意见:“毛主席有一只耳朵不好看,而且眼睛向上,好似‘目无群众’”。这是第二版的主席像,新中国建立之后直到文革开始,毛泽东画像并非一直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只是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才悬挂,所以这幅画像仅悬挂了一天。

第三版

绘制:辛莽

悬挂时间:1950年10月1日至1952年10月1日

绘制的第二版被提出很多意见,辛莽等几位专家认真听取,选择了主席一张基本正面、双眼平视前方的照片,赶在国庆节前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同时,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了毛主席的第一张标准照,截取了他和几位工农兵拍摄的合影的一张侧面照,辛莽绘制的毛主席像也仿照了其标准照,此后的很多 版也都和毛主席的标准照相似。

第一张标准照

第四版

绘制:张振仕

悬挂时间:1953年10月1日至1962年10月1日

1953年后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杰出的肖像画家张振仕所画。张振仕求学艰难,绘画功底深厚。他在窄小的侧院里默默作画。从那时起张振仕和学生金石担任了11年主席像的绘制工作。张老画的毛主席像从1950年一直沿用到60年代中期。此后历次换像,都以此标准像为准。

第二张标准照 

第五版

绘制:王国栋

悬挂时间:1963年10月1日至1967年5月1日

1964年以后的毛泽东画像是由美术公司的王国栋画的,以毛泽东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他注重对毛泽东眉宇和眼神的表现。

王国栋在绘制主席像时,曾遇到不少的难题。因画像巨大,没有整块的画布,只好用3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因接缝不平,画面上两道直续上下的棱子十分显眼,这样就影响了肖像面容的美感。为解决画布问题,哈尔浜亚麻厂与天津地毯厂合作攻关,终于试织出密度不同的几种宽幅亚麻布。

毛主席画像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逢雨雪,画布后的五合板受到浸泡,很快就影响了画像的色彩。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安门管理处经过逐步摸索与改进,最后用铝合金板置于五合板后,雨水可顺着铝合金板流下,从而保证了画像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色。

1969年后改用新华社发表的正脸标准像照片,由北京市美术公司王国栋、陈永贵各画过几次。

第三张标准照

第六版

绘制:葛小光

悬挂时间:1967年10月1日至今

王国栋早在1971年就开始培养接班人,接班人是18岁的葛小光,1977年至今一直由著名画家葛晓光担任毛主席画像的绘制工作。此外,葛小光同门师弟刘扬绘制了1979年天安门毛主席像。

葛小光力求通过对毛泽东眼神的刻画,表现出一代传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部襟,并力图通过这双眼睛,在领袖与人民、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四张标准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02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