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习近平到贵州遵义考察,并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深远意义已为世人共知。这次会议能够成功召开,与毛泽东高超的斗争策略有关。
韬光养晦,留住“青山”
1933年秋,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来到苏区,被党中央总书记博古捧为
“太上皇”,军事问题全由李德说了算,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长征。此时的毛泽东几乎已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他心里完全清楚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他采取“静观”的态度,没有公开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他知道,在党内“盲崇”共产国际盛行的情形下与打着共产国际招牌的李德正面交锋是“鸡蛋碰石头”。此时的红军广大指战员还未真正认识到“左”倾路线的实质和危害。
由于毛泽东的“冷静”,使其有效保存实力,青山依旧在。
避其锋芒,蓄积力量
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毛泽东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做了很多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长征途中,毛泽东始终与张闻天、王稼祥在一起,争取他们的支持。李德后来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对博古说:“(毛泽东)不顾行军纪律,一会儿待在这个军团,一会儿待在那个军团,目的无非是劝诱军团和师的指挥员和政委们接受他的思想。
”但博古已“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充足的理由把这三个老资格共产党领导人分开”。
在遵义会议后,吴黎平(即吴亮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翻译家,曾任化工部副部长。
)曾问毛泽东:反“左”倾路线的斗争能否不等到遵义会议而在中央苏区后期就发动起来?毛泽东回答说:“不能,也不好。因为王明路线的领导者打的是国际路线的旗帜,同时他们错误路线的危害性当时还暴露得不够显著;当时还有一些人盲目追随他们……如果早一二年前就发动反王明路线的斗争,那么他们还能欺骗和团集较大的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会造成党和军队的分裂局面。
”
抓住“战机”,一锤定音
在到达遵义前,由于毛泽东的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王稼祥、张闻天等的积极工作,毛泽东的作战思想逐渐占据上峰。相反,在李德、博古等人的指挥下,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人减少到只有2万多人,“左”倾路线的错误和危害已充分暴露出来了。
这时的毛泽东已41岁,是人生中最风华的阶段。沉稳、睿智,“出招”犀利、果敢。此时,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王明等人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不能打着共产国际的指示遥控指挥,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已解决自已问题的最好时机。几十年后,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回忆:“1934年至1935年,党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因此,毛泽东强烈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解决军事上的问题。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王稼祥找张闻天,接着,他又找了其他负责同志,一一交换了意见。由于会前做的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得遵义会议上绝大多数人公开表明支持毛泽东同志。以后在常委分工会议上,毛泽东坚决地对博古说:“你考虑的不是继续当总书记问题,而是把职务交出来的问题。
”毛泽东毫不留情,不给“左”倾错误领导者一点回旋的余地。
高瞻远瞩,善谋团结
为了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使其红军更加团结,不出现分裂。会议只讨论当时最紧迫的军事路线问题,达到坚决解除博古和李德两人的军事指挥权的目的。领导权解决了,其他事情以后自然就能解决。张闻天曾说过:“遵义会议没有提出过去中央政治上的路线错误,而且反而肯定了它的正确……这在毛泽东同志当时只能如此做,不然我们的联合成为不可能,因而遵义会议不能取得胜利。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毛泽东同志当时做了原则上的让步,承认一个不正确的路线为正确,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这个例子,可以作为党内斗争一个示范来看。
”
毛泽东让作风民主的洛甫(张闻天)担任总书记,这样既避免授人以柄,认为是毛泽东在夺权,又能使自已的正确主张能够得到实施。同时,又容易让共产国际接受。直到1938年9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最终确立。摘编自老年生活报
作者:刘仕雄
博主推荐: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