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华野山东部队将第7军的172师包围在泗县城里,打了二天,华野损失惨重,第7军的171师也突破阻击逼近泗县,内外夹攻,华野不得不撤围.其中华野核心主力之一的鲁南第8师遭受重大损失,伤亡过半.从此第7军中便流传着"钢军硬,共军不敢碰一碰".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兵分四路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为“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了一个以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实行外线出击、力争实现“以打促和”的军事战略方针。这就是“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北线夺取三路四城”的战略部署。所谓“北线夺取三路四城”,就是以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和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所谓“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就是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余人、华中野战军主力4万人,合力出击津浦路的徐(州)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和蚌(埠)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随后乘胜渡淮河南下。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一声令下,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立即出动。
在激烈的争议中,陈毅拍板“我决心消灭桂系在泗县之两个团”
1946年7月25日,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指挥部南越陇海路到达淮北。那段日子,大雨倾盆,连日不停,部队冒雨涉水,步履艰难。
7月13日至8月3日,粟裕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指挥华中野战军依托内线作战,三战三捷——奇袭宣(家堡)泰(州)、如皋东南运动战、海安运动防御战。宣泰战斗先发制人,歼灭敌整编八十三师两个团以上共3000多人;激战如皋东南,歼敌3个整编师各一部共1万余人,生俘6000多人;海安运动防御战,以伤亡200多人的微小代价,杀伤敌人3000多人。
华中野战军连战连捷,给出击外线的山东野战军很大鼓舞,陈毅一度向中央军委表态:“现华中全境,苏中敌气已颓,淮南、淮北敌气正旺,我决心在淮北打一二次好仗”,以“改变局势”。但是,到1946年7月底,敌情发生变化,沿陇海线两侧继续进攻的蒋军主力已增加到15个团,而陈毅手头的21个团的兵力对他们“只能击溃不能歼灭”。7月31日,陈毅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并刘伯承、邓小平、邓子恢、张鼎丞、粟裕等,决定寻歼桂系军队:“陇海线两侧敌主力均有增加,刻在双沟(位于江苏睢宁县西北)、曹八集(今八义集,位于江苏邳州西部)正集结15个团兵力,因此情况变化,只能击溃不能歼灭,我军决以主力向灵璧、泗县找桂顽求战,拟先消灭两个团,再转而进击津浦路徐宿段。”
对于陈毅、宋时轮的主张,山东野战军内部是有不同意见的。据《陈毅传》记载:“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有许多意见认为在水大、部队疲困条件下,攻城、打桂系均不妥。而参谋长则坚决主张歼泗县桂系两个团。在此激烈争议而需要司令员拍板的时候,陈毅不顾‘沟深水满,不好突击’的情况,误信军分区领导干部所说‘泗城外壕水深不过膝’的虚言,没有采纳参谋处大多数人的意见,而支持了参谋长的意见。”接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常委张鼎丞也来电建议:应打蒋军不打桂系。对此,陈毅和宋时轮也回绝了,表明自己在事前已经作过慎重考虑,其理由是:“蒋军计8个整旅紧靠在一起,离徐州不到40里,彼此间隔不到10里、20里不等,增援多而快,只能击溃不能歼灭。……故无法下决心去打北线蒋军,但蒋军再向东进,则有打的机会。现桂系4个团,分布在灵璧、泗县、五河3处,其增援均在七八十里以外,打定可能全歼,历来打桂系均用相等兵力,故奏效不大,此次改变是能奏效的。已定5日夜攻泗城不再变。”于是,报告中央军委:“当前之敌一为桂系,一为蒋五军,一为薛岳部九十九旅、六十旅,均系硬货。”“我决心消灭桂系在泗县之两个团,并调动其援队,逐次消灭其二三个团。”
对于陈毅、宋时轮寻歼桂系的部署,毛泽东的态度是有保留的。8月3日,他代表中央军委复电陈、宋:“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过于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对于这份复电,《陈毅传》是这样理解的:“军委复示的基本精神似在于慎重而反对急躁。”的确,毛泽东复电的基本精神“在于慎重而反对急躁”,但同时不排除有言外之意:由李宗仁、白崇禧打造的桂系军队较顽强,想歼灭它必定要付出相当代价,结果可能打成“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
对于泗县的攻击,陈毅并未改变决心。诚如《陈毅传》所云:“从当时志在必得的情况来看,对于攻击失利的可能是缺乏思想准备的。”
原以为“以多胜少,应当是有把握的”,结果却顿兵挫锐于小小的泗县城下
确定泗县攻坚后,根据“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计划,陈毅要求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西移淮南外线作战,发挥有力的钳制作用;粟裕则向毛泽东、陈毅力陈在内线作战的优点,并正在酝酿新的歼灭战。1946年8月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宋时轮:“(一)叶赖纵队(即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政委赖传珠)决定南调不再改变。(二)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三)你们手里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除灵(璧)泗(县)两地敌分散孤立外,双沟之敌再向东进,即可找到打好仗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四)攻泗结果如何?”
在电报中,毛泽东同意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在完成胶济路作战任务后,按预定方案南下淮北作战,以加强攻打泗县兵力。同时,他不再坚持要华中野战军(粟裕集团)西移淮南进行外线作战,“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并认为山东野战军“总可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可转换局势”。最后,他还挂念着:“攻泗结果如何?”
毛泽东的电报,给山东野战军指明了方向,也给陈毅增加了压力。攻泗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桂系第七军之第一七二师很不一般:老兵多,当兵时间平均在7年以上;善守,是他们的特点。应该说,这次山东野战军对该师没有掉以轻心:敌方仅仅2个团,山东野战军南下部队却有近20个团。诚如《陈毅传》所言:“以多胜少,应当是有把握的。”然而,当时正值暴雨季节,本来就河多沟深的泗县地区一片泽国。出击泗县,部队在齐胸的积水中艰难行进,炮车无法跟上,弹药大多受潮失效,部队相当疲劳。部队信心也不足。“由于部署变更仓促,既未能组织各方面攻击部队之间的协同动作,致使担任主攻的八师负担过重,又未能进行周详的战术侦察,因此担任攻城突击任务的八师感觉把握不大”。但是,陈毅有自己的考虑:战机不可失!要赶在敌第七军部署调整未完与敌第五军未到淮北之时,干掉敌第一七二师主力。
8月7日午夜时分,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以5个营兵力发起攻城,连续爆破勇猛冲击,不到10分钟即突破大北门和西北门攻入城内。敌守军组织顽强反扑。由于攻击部队准备不足,未能及时打通两突破口之间的联系,又无有力预备队和炮火支援;天亮后,守敌以猛烈炮火卡断城内外联系,先对突入西北门的山东野战军两个营疯狂连续冲击,攻城部队无工事依托,伤亡甚重,阵地丢失,伤亡和溺水者甚多。守敌又集中炮火、飞机、步兵打击攻入大北门的两个营,该两营反复拼杀,顽强守住。是夜,第八师投入预备队3个营接替,仍因力量不足难以发展,形成对峙局面。与此同时,第九纵队在城东的攻击未奏效,第二纵队因河水阻隔既不能攻西门又无法增援大北门。8月8日凌晨2时,陈毅接到第八师报告后,“甚焦虑,派参谋长赶去师里处置,同时发电询问具体战况”。
8月9日,五河敌人来援,被第七师据险击退,而更多敌人正准备向淮北运动。城内,第八师战士与守敌拼杀竟日,血流遍地,河水为之染红,但战斗仍在僵持消耗状态。毛泽东指示过,“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而这时连击溃都不能,更谈不上歼灭!怎么办?指战员们都把目光转向陈毅。8月9日夜,指挥部下令第八师停止攻击,全部主力撤至睢宁以西地区休整待机。
泗县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如果按“8师伤亡过半”的标准,那么泗县战役,光8师就伤亡5000人左右。再加上参战的2纵、9纵,此役,我军伤亡应在7000人左右,蒋军仅损失3000人。
博主推荐: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