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军3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在陕北的红军主力达到7万之众,中国革命形势在经过了数年低潮之后,再次高涨。然而,仅仅过了数月,1937年2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成为中共军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方面军一级的)。2万多经过无数磨难的红军最终没能走上抗日前线,消失在祁连山下的漠漠黄沙中。
威名赫赫的红5军团,红9军,红30军及其他许多著名的红军部队从此从工农红军的战斗序列中消失。许多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考验的红军高级将领阵亡。虽然西路军统共只有2万5千人,但是这几乎是当时全国红军总数的2/5,这次行动的直接后果是严重削弱了抗日红军的实力,抗日红军锐减到4万人。时至今日,人们回首往事时还是不禁要问,为什么在长征已经胜利,3大主力已经胜利会师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这个多余而丢脸的失败的行动呢?那么这个责任应该谁负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国焘,多少年来这笔帐一直记在他的帐上。的确提出渡河西进,打通国际交通线,张国焘是始作俑者(亦有认为其仅为附和者);,然而当时3大主力已经在会宁会师,张国焘已经无法独断专行,4方面军也不再完全听命于他,这个西进行动毕竟也是中央认可了的,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央的意思。
分而治之,争取时间,是毛认为的最佳方案。陕西这个地方,历来是谁先到了,谁就是王。毛先到了,就抢占了先机,在先期到达陕北的一年里老毛活得有声有色,再多些红军来添砖加瓦,壮大力量,固然是好事,不过庞大的,3倍于毛的张国焘部队,来到陕北,却不是老毛最希望的一种结果,毕竟,强宾难免不压主。庞大的张国焘部队,一旦落下脚来,吃饱喝足,明白过来,就完全可能再次重演毛尔盖的事情。可是4方面军一旦被分开,事情就好办多了,毛可以先利用主人的身份就以1万5千人的1方面军来团结贺龙的近万人的2方面军,接下来再依靠2对1的人力上的优势来团结好4方面军余部,4方面军未过黄河的部队,不过1万多人,人数上略多于贺龙部,而略少于新的红1方面军(1,15军团),恰是毛在第一阶段可以消化的最佳数字。
西路军如果在西征途中,被严重削弱的话,对毛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损失惨重的西路军到达新疆时,短时间内是无法恢复其元气,至少相当时间内无力和陕北抗衡,也无法取代盛世才成为独立的政治势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另立中央,无法对毛形成威胁。而西路军如果打不到新疆,折回陕北,也为毛赢得了时间。等西征的4方面军主力西进无望(西进有望也可以命令他们回来)回来时,毛已经收服了另一部分4方面军,稳定了陕北的局势。这时,筋疲力尽的西路军已经被削弱到再不能兴风作浪的地步,回到陕北,也很难再有什么折腾,况且由于张国焘是西进计划的始作俑者,这时下层的官兵对张国焘的决策必定已极度不满,张国焘的威望必将受到沉重打击,到此时毛的地位就基本不可动摇了。
不是不可以让西路军打到新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虽然毛对期大林的援助并不抱特别的幻想,不过能够在新疆建立一个基地,多少拿些苏制武器,也不是坏事。也不是不能让西路军折回陕北,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问题就是这些事情不能办得太快,太顺利,否则就破坏了老毛的全盘计划。
要说毛希望西路军彻底完蛋也不够确切:让西路军全军覆灭,也的确不是毛的初衷。这样毕竟太让国民党占便宜了,再说,这部份红军也是个不小的力量,尤其是当全国的红军只剩下了这么一点时,其力量就显得犹为珍贵。问题是事情一旦开始了,就不会完全照着他的意思办,他毛泽东控制得了西路军,却控制不了马步芳,马鸿逵。毛泽东也不希望高台之战后的那种场面出现,(西路军从这时开始全面崩溃);应该说这时西路军的伤亡数字始终没有超过毛泽东的控制,但西路军伤亡到这种程度就崩溃了,的确是毛始料所未及的,毕竟这时剩余的西路军比他当初到陕北时的陕甘支队的人还要多几千吗?(4方面军还有近万人,却已溃不成军,一方面军剩下6,7千人,却还是一支劲旅,这就是1,4方面军的差别)。
基于上述的考虑,西路军头几次遭到损失以后,并没有资料显示毛泽东忧心如焚。只是到西路军败局已定时,中央才慢腾腾地,象征性地派出由刘伯承率领的援西军,其主力就是四方面军的剩余部队,援西军部队实际自始至终也没有援西,反而是刘伯承由此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徐向前成为了这支部队的统帅。援西迟缓,坐视西路军覆灭,这也是当年以许世友为首的部分4方面军将士对毛泽东破口大骂的原因之一。摘编自网络
博主推荐: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